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二百一十章 序幕  (第2/2页)
不过,那兵部侍郎,近几日也是在塌上度过的。    一半同子矛盾下不来台,一半则是心病给熬的。    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独自求见皇上的兵部尚书,在经历了被无视与发现自己貌似并没有被无视之后,麻花一样的眉毛总算是解开了。    “臣以为,正当特殊时期,此法必行。”    特殊时期,说的还是与蛮国之北那些个边陲小国的战争日益激化,虽说赵阮二人的出征使得大战告捷,可秉承着仁之一字的大昌并没有给其造成多大损失。    换句话说,起初目的不过是敲打敲打,让那些小国心中有数,即使他们联合在一起也不会是大昌的对手。    然而,大昌低估了他们的脸皮。    战败如落水狗,却是又毫不介意地拍拍身上的土,并着声称大昌地广如斯,何不相让少许土地留得己方生存空间——打起了印象中好欺负一方的主意。    相近的蛮国惹不起,南地的湘国太远,生活在草原久了的人们也无法适应那边湿润的气候,思来想去,只有依旧将矛头对准了处于中部的大昌。    说白了还是因为气候恶劣待不下了。    本就是土地贫瘠不适合产粮,常年水分也就夏季还能看得过去,不敢再拖到冬天,否则那时候就只有饿死冻死的下场,只有趁着现在储备尚且堪用,赶紧讹下来一片生存之地。    最晚的极限,便在秋末。    可以说,如果不是蛮国一方突然脑抽了同意给他们让地方,蛮国之北几小国与大昌的战争,恐怕就要于秋末之际打开序幕。    问题就出在这里。    大昌不是没有能用的军队,也并非无将才,可那都是用来驻守边境的,贸然动用的情况下难免会令本就虎视眈眈的别国产生心思,甚至趁机发起攻击,确有威胁国之领土的极大可能。    这种险不能冒,也无法冒。    再加上先皇在政时期战火连绵,国内遭到剧降的人口数还没来得及回温……打仗,岂是那般易于之事。    不敢打么,不,是没兵。   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    没有强大的人口基数作底,一切的雄图壮志都是空谈,即使大昌如今龙椅上的这个男人已经足够出色。    可再出色又有何用,能平白变出来数十万壮丁么?    何况就算是鼓励民间生育,从孕育到产出以及长大成人,又要经历多少个岁岁年年,等到那时候,人是足够了,战争,也早就落下了帷幕。    民间征兵或许能解燃眉之急,可治标不治本,只有表面上瞧着好看,实则内里空虚。    所以,想要真正赢得战争的胜利,只有派遣一名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将领,将战线不断拉长,逐渐在过程中消磨敌方人数,直到双方人数几近对等,再凭借其灵敏的审时度势的能力予以应对不同战局的筹谋,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,给敌方以沉重打击。    看着都不简单,更别说实现起来,当真可说是难如登天。    再者,还要随时防备别国的落井下石。    又怎一个难字了得?    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