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36节  (第1/3页)
    另外,同样的药材南北的叫法不一样,医生的写法也可能不一样,特别容易误导人,也容易让医生开错方子,让药房的伙计抓错药。    至于药材以次充好,相似的药材没分清楚,坏了的药材依旧用着……这些事情就更多了。    对了,这时候药房的伙计……他们有些竟然还能不识字!    好吧……其实乡下地方,某些医生也不识字。    当然了,这不是说就没有好的中医了,这时候也是有不少拥有真才实学的中医的,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医术还非常高超,就是浑水摸鱼的太多了,以至于让很多新派人士对中医的印象变得不好,总是日常骂中医。    从晚清开始,就有人提倡要废除中医,五六年前,中西医就曾激辩过,从三年前开始,中医还被北洋政府排除在教育体制之外,不许开设教授中医的学校。    等十多年后……政府甚至还会颁布《废止旧医案》,不许旧医行医,而所谓的旧医,就是中医了。    穆琼承认,这时候的中医,是存在不少问题的,可是……这时的西医其实也没多好。    一些现代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,这时候的西医都是不知道的。    比如说细菌病毒这些……虽说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些微小的生物,也有人提出这些微小的生物可能会致人疾病,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还是很少。    再加上医疗设备少,又没有抗生素……这时西医给人动手术什么的,死亡率非常大,给人治病诊断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了。    至于治疗疑难杂症……他们其实还比不上那些有经验的老中医。    就说伤寒吧,这时的西医压根没有对症药,基本只让静卧吃维生素,指不定病情就越来越严重了,但去找门庭若市诊所里有人卖早餐的张老先生的话,多半能药到病除。    但就是这两者,在民国时期,争得你死我活。    穆琼懒得管他们怎么争,他也不会去写他们怎么争,他想写的,是百姓看病难。    哪怕是现代,一些贫困山区的人,看病依然很难,得了病甚至只能等死,这个年代就更不用说了……就算是在上海这样的地方,普通人得了病,往往也只能熬着,熬得过没事,熬不过那就只能等死了。    一来是看不起,二来是看了也多半看不好。    《求医》写的,就是一家人为了看病求医,倾家荡产的故事。    当然了,他现在还没动笔。    穆琼跟李总编谈了很久才离开。    离开的时候,他照旧拿走了五块钱的稿费——他的稿费虽然涨了,但要从下一次刊登开始涨,之前登的,还是千字一元。    不过,下一次刊登不远了。    明天将刊登《留学》的第四个五千字,之后,《留学》这个故事,还将由每周刊登两次每次五千字改成隔日刊登,每次刊登三千字。    这样,每周刊登的字数其实没多多少,但次数变多,大众报也能好卖点。    从大众报编辑部离开,穆琼先去了一场菜市场。    自打挨过饿,他现在最感兴趣的就是吃了,每次拿了稿费,第一件事就是去买菜。    所谓的菜市场,其实就是聚集了很多拿了自家种的菜来卖的农民的地方,一般早上,那里人是最多的,到了下午,人就少了,到了晚上,大家就都回去了。    这会儿是中午,市场上还有不少人在。    穆琼看了一圈,看中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。    那公鸡虽然被捆住了脚,但长得特别精神,身上的毛油光发亮,看着就讨喜,一定很好吃。    穆琼花三角钱把它买了下来,想到拎着只会动的活鸡回去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