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9节  (第2/2页)
过去帮忙。果娘在灶前烧水,见李果过来,也只是瞥上一眼,又安心去忙碌。    这孩子懂事勤快,果娘还放心。    “我跟柳账房问有没有活儿给你做,柳账房说要识字的。”    果娘往灶里加柴,话语平缓。    “娘是没能力供你读书,要不你聪明着呢,怎么会比别人的孩子差。”    李果闷声听着,将摘下的蔬菜叶子抱到篮筐里。    在城东,李果问过很多铺子,不管是卖陶瓷卖真珠(珍珠)卖茶叶卖丝绸香药的,都要识字的伙计。    身为白丁,也只能干跑堂,脚夫,仆役,水手,窑工这类活吧。    “娘,我想去跟阿聪挖牡蛎,一日钱不少呢。”    李果不是第一次提这件事。    “那不行,多遭罪啊,割得手脚都是血,天不亮就要开始忙活,到日头下山才能歇口气,吃得也不好,海风又大。”    果娘觉得日子勉勉强强还过得下去,她是渔女,自然知道靠海吃饭的艰难,她不舍得儿子这么小,就去吃这样的苦。    听到娘再次不同意,李果没再说什么,确实是份苦差事。    傍晚,李果带果妹回家,烧水打算煮粥,发现米缸见底。    李果从床下取出钱罐,点上四五十文钱,打算去米店买米。    “果妹,你看好灶火,哥哥去去就来。”    灶上的锅,在烧水,就等下锅的米。    “嗯,好。”    果妹乖巧蹲在灶前,看着柴火。    李家的柴火,不是木材,都是城外捡来枯枝树叶,要烧热一锅水可不容易。    李果匆匆出门,赶往米店。李家好米吃不上,最便宜的大米买下一升,没剩一个子儿回来。    李果存的那点钱,买不了几升米。    提着一小袋米归家,天还没黑,李果加快脚步。走到家门口,见家门开着,想着娘还不到回来的时候,李果狐疑进门,竟看到站在厅堂上的一个熟悉身影,一时没了反应。    来人不是别人,正是赵启谟。    赵启谟背手站在简陋的厅堂,打量李家,他的书童侍立在一旁。    “启谟?怎么是你?”    “你怎么上我家来?”    连续两句问话,李果实在太惊诧。    “怎么,不欢迎我?”    赵启谟微微笑着,袖子一挥,入座李家唯一像样的一张椅子。    “我放学过来,见厨房升起炊烟,以为你在。过来拜访,才听你妹妹说你外出买米。”    李果看向果妹,果妹站在厨房门口,手里抓着份枣糕,正吃得津津有味。    “那那,找我有什么事?”    李果讷讷问着,和赵启谟相识这么久,赵启谟从来不会到自己家里来,何况李家破败,也实在不是他这种身份能来的地儿。    “无事,只是顺便看看。”    赵启谟十指指尖并合,环视四方。    “穷人家的房子,有什么好看。”    李果搬来一张矮凳,在赵启谟身旁坐下。    “你近来可还在酒馆帮佣?”    “好几日没去,不缺人了。”    赵启谟想,难怪最近放学归来,时常能看到李果在家里的身影。    “那有何打算?”    穷人家的孩子,十二岁了,不会养着闲逛,赵启谟自来闽地,对底层接触频繁,知道他们的生活。    “明日再去城东店铺问问,看缺不缺人。”    李果就是一根筋的想去城东混,他太喜欢那个地方了,热闹,富有,生机勃勃。    “不过他们招伙计,都要识字。”    李果低声说。    “卖包子羊肉,面食之类,伙计不需要识字,你问过这类店铺吗?”    赵启谟看到李果一脸忧愁,知道他是找不到活干。    “可是七哥说这些学不到本事。”    李果找工也有目,要么工钱高,要么能学到本事。    “买卖陶器,香药的伙计,不只要识字,还得懂番话。想入行,得有人带你,何况你尚小,长到十五六岁,才有人要。”    赵启谟不知道那个合桥阿七跟李果说了什么,在赵启谟看来,阿七有着十足的运气,得贵人提携,而李果并没有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