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八章很少见的双更  (第2/2页)
桑早就打听到,崔谨落水次日,晋王就勒令元秉进宫向元清道歉,并送还丹药。    何美人服食丹药后,病情大为好转。    崔谨听到这里,也就放心了,以身子不适,见不得风为由,也没有见元清。    这日天气晴朗无风,午后崔谨游逛花园,恰见妹妹崔谊在和小丫鬟们赏菊,一时来了兴致,随口教她几句陶渊明的菊花诗。    回去的路上意外碰见一人。    其人生得文质彬彬,一双眼清亮有神,自带浩然正气。    崔谨认识他,行礼问候,“又渠先生,你竟回京了?”    此人姓杨,与元清同名,叫杨清,表字又渠,乃当世有名的文人。    只是不遇伯乐,四处投献诗篇,依旧蹉跎数年无人赏识,权贵们只愿收他做个取乐充门面的清客幕僚,不愿真心举荐他入朝为官。    没人愿意相信一个只会耕耘笔墨的人有什么经世济民的真才实学,他那些兵论、战论更被人看做是纸上谈兵,一时传为笑谈。    直到遇见崔大人,看过他所有文章后,举荐他到平西节度麾下做参军。    执笔的手握上了刀,而且握得很好,很紧。    仅一两年便崭露头角,刀笔交相辉映,颇有国士风范。    他在世人眼中,是崔大人最大的拥趸,据传他在军中,每逢醉酒,便大写诗赋,盛赞崔授。    杨清面带微笑,点头还礼,“边情告急,恐有战事,我来京中送信,顺便述职。”    “要打仗了?”崔谨一怔,难怪他近日早出晚归。    “只是暗流涌动,还在斡旋当中。”杨清一笑,看着她,“军情要事,不便多说,在下还有事,先告辞了,你要多保重。”    崔谨魂不守舍点头,心里还念着父亲。    不知他该有多忙,若真起战事,他会不会亲赴边线?中书令做行军元帅的前例也不是没有。    刚回离园,就听到“咔嚓咔嚓”的声音,不知从何处传出来的。    小寻和小桑带着七八个下人上下翻遍了,才寻到声音源头。    “小姐小姐,不好了。”小桑捧着只檀盒跑过来,“这蛋要裂了,声音就是它发出来的。”    盒中铺着柔软的锦缎布帛,一枚卵躺在上面,正是玄辰真人送给崔谨,让她孵的那只。    卵的颜色已从初见时的普通无常,变得带点浅浅的翠绿,在日光下尤为明显,此时蛋壳开裂,像有什么要从里面出来。    师父交待的事,崔谨不敢怠慢,一直认真对待,与那卵同寝同宿小半月,总算见了眉目。    崔谨接过檀盒,伸手小心翼翼碰了碰玉卵,只见它轻轻摇晃以作回应,她轻笑,“它快出生了。”    “里面应该会是只小鸟吧?我和小寻早就准备好笼子了。”    小寻拿来备好的鸟笼给崔谨看,看着精致的笼子,崔谨不由得想:如果真是鸟,它会喜欢住在樊笼里吗?    主仆三人一直守在檀盒前,直到一缕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,照在卵上,裂缝突然变大。    咔嚓!一声响起。    “呱!!!”    里面竟跳出来一只青蛙。    ???    “啊!!!”小寻刺声尖叫,拉着崔谨团团乱跑乱躲。    崔谨也吓了一跳,看那青蛙背上满是疮泡,与其说是青蛙,不如说是蛤蟆,或者说是蟾蜍?    她也不敢多看第二眼。    “小姐莫怕!我来了。”小桑一声大喝,头上扣着竹篮,一手拿着锄花的小铲子,一手随手薅起一幅画轴,闭眼朝檀盒乱砸。    “呱!呱!咕咕,咕咕……”    那蟾蜍似乎认定了崔谨,向她蹦跶,想亲近她。    崔谨吓死,避之不及,险些也要跟着小寻大叫出声。    从园外涌进来数人,询问发生了何事,见到蟾蜍,一个个寻找趁手的家伙,更有胆大的,撸起袖子要徒手攥蛤蟆。    蠢笨之物貌似有几分灵性,见崔谨不喜欢它,失望至极地叫两声,回看她数眼,呱,呱地朝月亮跳去。    这场闹剧后,崔谨体力不支,连每晚必吃的汤药也不喝,便倒在床上睡了过去。    可惜梦中也不得清净,呱,呱的叫声环绕耳畔,半梦半醒间,隐约察觉有人在轻碰她的脸。    崔谨惊醒,但见一人坐在榻侧,黑暗中连轮廓都难辨清。    她却知道,是爹爹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