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3节  (第3/3页)
面都打点妥帖,品牌正面形象树立起来,媒体品牌皆大欢喜、其乐融融,就是公关的重要工作。    出差回来,北京机场飞机延误,姜一两点才回到公寓。    嘎吱嘎吱,夜里木质楼梯的声响更清晰,她提着旅行包,需半侧着身体上楼。晚上的这栋楼,清净得不像话。    放下包,把脏衣服拿出来扔进洗衣机,收下干净的衣服。在狭小的卫生间卸妆洗澡吹头发。地方虽小,姜一却打理得很干净,每周都一定会抽出时间清扫角角落落。她用排时间表的严谨来整理房间。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,浪费一平米都是罪恶。    睡觉前,姜一打开朋友圈,给媒体老师和客户们点了圈赞,回复自己白天发的关于北京行的朋友圈下方评论,关灯睡觉。    按照标准来说,姜一长期缺乏睡眠,一天最多睡六个小时。她根本不记得睡懒觉是什么滋味。    这天也是,三点睡下去,六点她就爬起来,晨跑。    雨前一晚飞机落地时已经停了,被洗刷了几天的城市清爽许多,空气新鲜。早早起床的老爷爷老奶奶已经在楼下洗刷,穿睡衣的阿姨在窗边做伸展运动,上课的学生穿着校服打着自行车铃呼啸而过......    姜一一路奔跑,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,这个城市随着太阳的升起一块儿苏醒。    从南京西路拐到愚园路,一直跑,4公里,到中山公园。姜一常在那里吃早餐,选择丰富,可以吃一个月不带重样的。    她最喜欢的,是街角口的一家馄饨店。店面大概就十个平方,是你在上海小马路上常能看到的那种夫妻老婆店。这家店的老板是本地人,老板下馄饨,老板娘收桌子。据说店开了十多年,老板的普通话还是很差,夹杂着浓浓的上海口音。    姜一不会说上海话,但在街市穿梭多了,自然而然就能听懂不少。总之她每次来这家店,都能听到老板娘在用上海话各种责备老板,老板也毫不示弱地还口,一来一去,叫这小地方更热闹了。这种口角看似互相嫌弃,又更像是一种羞于表达的感情,非得用冲突来表现。    当然,姜一喜欢这里不是为了看吵架。老板的馄饨便宜好吃,馅料加得一点都不小气。    大锅边上摆着个铁罐子,里头好些个钢镚纸币,姜一把准数的零钱放进去,说道:“老板,一碗小馄饨。”    “好的,里相(面)坐。侬(你)有段时间么来了。”    “嗯,比较忙。”姜一说完,正要迈步进去,有人在身后拍了拍她的肩。    “早。”    姜一扭头,目光上扬,瞳孔放大:“你怎么在这儿?”    赵正一身运动装,带了半边耳机,此时他把另一只耳机也取下来,放进口袋。    “应该是和你一样,晨跑。”    姜一不能说不惊喜,大变活人呢!只是,这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儿?七天内连着偶遇两次?    “你家住附近?”    “在镇宁路长乐路那里。”    “那也不近啊。”    “还好。”    “你们两个人,有什么话进去说嘛。伐(不)要挡着我店头呀。”老板冲他们两个摆手,赶他们进去。    “不好意思。”两个人忙道歉。    姜一就着店门口的空位坐下,问跟进来的赵正:“吃早饭没?”    “没。这里什么比较好吃?”    “馄饨呗。肉馅儿菜馅儿的?我请客。”    “我有零钱。”    赵正说着就要掏口袋,姜一拦住他:“不依我,馄饨还不让我请的话,那就真是看不起我了。”    赵正立马停下动作:“那你选吧,我都吃。”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